
农村幸福院内生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陕北C村幸福院为例
摘要
农村幸福院作为互助养老落地农村的实践,成为了全国多地推行的新模式。然而,大多幸福院一旦缺少政府资金的供给可能会直接导致幸福院的失效停摆。内生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倚赖内生资源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理念与乡村社会互助养老的现实相契合,探究农村幸福院如何实现内生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陕北C村幸福院的实地调研,文章从产生基础、实践机制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其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农村幸福院实现内生式转型提供一个可行的案例借鉴。引言
1 理论基础及案例简介
内生型发展理论是一种强调地区或社区依靠自身内部资源和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部分学者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其提出:我国必须着力培育乡村地区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自主发展的能力,走内生式的乡村振兴道路,对于将其应用于养老,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像家庭作坊式养老[3]、简约养老[4]等养老模式均是内生式养老模式于农村的实践,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从村庄内部催生力量,并强调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精英[5]、新乡贤[6]等村内高知分子的重要作用。
1.1理论基础
由于城镇所带来的虹吸效应,即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产生了大量孤寡老人,而由于观念、财力等条件限制,农村养老问题比较突出。
村内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年基本只有过年回来,从而使得村子里许多老人留守。在与老人们交谈对的过程中,在问到是否愿意去养老机构时,小部分的老人表示:“算了吧,还是家里住得习惯。”,大部分老人表示愿意,但因为收入、退休金较少再加上还得吃药,就更没有钱去外面住了。可见,由于受到观念与经济条件的限制,该村的老人对于自身难以满足养老的需求。
C村不乏一定数量的乡村精英,老了回村里养老,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这里是他们的根,愿意在这住。”他们大多热心肠、对乡村有归属感、具有很强的乡土人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得知其做这件事存在以下动机:满足自身养老需求。每人每月不到一百块钱,不光孤寡老人能在这里吃饭居住,他们自己也可以在这里养老,并通过汇演赚取的资金,部分用于幸福院的运营,剩余的算自己的。第二,满足精神需求。老了回到农村养老,结交的人脉大多都在城市里,退休后的他们表示:“在村子里舒服是舒服,但有时候就觉得闲不住,总想干点啥,做这个也算有点事做。”
1.2案例简介
C村主要位于陕北地区,村中有2000多号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0人。C幸福院最早可追溯于2013年,起初是由于村子里存在孤寡老人以及留守老人去世于家中无人管的现象,政府为此拨款8万元组织村干部将一所废弃学校改造成一个收容所,后来也就成了幸福院。该幸福院后续因资金不足等问题停止经营,而后又于2015年在党员以及村干部的组织下重新开启。
2 内生式互助养老的现实基础
2.1家庭养老需求迫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相较2010年提高了5.44个百分点,同时,数据显示农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28.81%,高出城镇7.99个百分点,可知农村养老问题势必更加严峻。
2.2乡村精英助力内生发展
在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逐渐多元化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模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不错选择,国家对此大力支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2024年,民政部等2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将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庄规划。截止至2024年,全国共有14.5万个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同时国家将在2025年新增 3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59 个试点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1-2]。
2.3村庄内生资源支持
农村幸福院是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政府对其高度重视,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全国率先开展互助养老的河北省,其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利用率尚不足20%,更遑论其他地区。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外生式养老模式在地方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陕北C村为研究个案,主张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扶助,还需要需要挖掘农村内部的力量,以此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内生式互助养老的实践机制
3.1养老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
3.2养老事业的可持续性
3.3乡土人情重建机制
互助养老源于邻里互助的生活习俗,而在人情至上的乡土社会中,邻里关系更加紧密,尤其在南方,一个村就是一个氏族。因此,在乡村理应更具备实现互助养老发展的条件,而事实上,城市现代化的进行,也破坏了本身所存在的关系链。访谈中老人也说道:“村里来了挺多不认识的人。”在幸福院建立前以及停摆期间,对于老人无处可住、无人养老以及生理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村中许多人选择漠视或表示:“想帮不知道咋帮。”对于此,老党员充分利用自己的声望从各自共同的需求以及同情心出发来组织号召大家,例如以身作则以及使用“大家都一个村的嘛,大家相互照应照应才对”或者是“每家都有老人,等你们老了也需要别人帮”等话术以激起村户们的同情心。
4 内生式互助养老的社会效益
4.1提升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与服务质量
4.2打造农村空间内人力、资源和养老产业的内循环
通过向专业机构聘请专业的培训人员对面向村子招聘的有就业意愿的人群进行专业的集体培训,建立起了农村幸福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力的村内循环。同时利用重建废弃学校充当场地、开垦小花园种植小家菜以及回收闲设备垃圾以实现资源的内循环。此外,养老产业的发展与需求只增不减,而对于服务人员的需求也变得迫切,因此,可利用内生式发展所带来的资金多元渠道去发展服务人员培训产业以及再到老年旅游项目,有余力的农村老人能利用自身的经验去指导农业的培训。以此来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推动农村养老的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3优化农村养老保障和服务的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村内精英的威望动员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乡土文化的重要核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消磨,如何重新唤醒村民间的人情对于“互助”主旨的互助养老来说至关重要。此外,经济是农村养老的命脉也是近些来阻碍其发展的“一道坎”,探索内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探索如何靠自己更好跨过这道坎的过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减少多方面成本,包括:建设、运营以及人力资本,拓宽资源渠道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以低成本、高质量提供养老保障与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R/OL],民政部网站.
[2]任欢.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N].光明日报,2024-10-22(010).
[3]任亮亮.家庭作坊式养老:实践形态、生成机制和发展方向—基于晋中地区X养老院的调研[J].人口与社会,2022,38(06):44-53.
[4] 夏柱智.乡村振兴、资源下乡与县域农村的简约养老探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108-118.
[5] 田如燕,覃延长.村庄本位视域下西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可行性与路径创新——基于Y县实地调查[J].现代农业研究,2024,30(03):122-124.
[6] 陈健,罗钦涛.内生型农村互助养老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罗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3):52-61.
[7] 凯萨尔·喀斯木.内生型农村养老服务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山西A县多家养老院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3):62-69.
作者简介:陈敏湖(2000.2.20-),男,汉,陕西省西安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参考
民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R/OL],民政部网站.
任欢.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N].光明日报,2024-10-22(010).
任亮亮.家庭作坊式养老:实践形态、生成机制和发展方向—基于晋中地区X养老院的调研[J].人口与社会,2022,38(06):44-53.
夏柱智.乡村振兴、资源下乡与县域农村的简约养老探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108-118.
田如燕,覃延长.村庄本位视域下西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可行性与路径创新——基于Y县实地调查[J].现代农业研究,2024,30(03):122-124.
陈健,罗钦涛.内生型农村互助养老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罗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3):52-61.
凯萨尔·喀斯木.内生型农村养老服务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山西A县多家养老院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3):62-6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